百科知识

破除唯论文陷阱,实践成果大步走向前台:唯与惟的辨析与使用探讨

破除唯论文陷阱,实践成果大步走向前台:唯与惟的辨析与使用探讨

当下正是毕业季,华东理工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自2025年起,除了传统的论文发表评价方式,学校还引入了新的评价方式——“实践成果”,这也成为了工程类硕士生申请硕士学位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积极响应号召,学校率先制定了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除了传统的专题研究类论文,硕士生还可以提交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多样化的实践成果来申请学位。

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对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学位法》的积极回应。该法规定,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想要获得相应的学位,必须满足完成课程学习、学术研究或专业实践训练,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实践成果答辩等一系列条件。法律的实施打破了“唯论文”的束缚,为评价学位申请人提供了更广泛的标准,明确规定“规定的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具有同等重要性。

目前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摒弃“唯论文”的不良导向。早在2018年,办公厅就发出通知,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行动。之后,与科技部联合发文强调,不应将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定条件。这种改变评价方式的原因在于,传统的以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对于重视技术突破和实际应用的专业并不友好。

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才评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教育回归理性的本质。建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经得起产业检验的生产力。

要想真正改变“唯论文”的现象,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华东理工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将产业需求作为重要标准,深度融入工程硕博士培养的评价体系。企业导师在招生、实践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拥有充分的话语权,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废除“唯论文”仍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建立基于学术本质和科学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及如何根据院校和学科差异精准施策,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期待各高校能够加强经验交流,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于视觉。


破除唯论文陷阱,实践成果大步走向前台:唯与惟的辨析与使用探讨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