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汽车圈经历了一场集体更名风暴。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知名车企纷纷行动,将宣传物料中的“智驾”更名为更低调朴实的“辅助驾驶”。这一变革之快引起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小米汽车的反应尤为迅速,其中“小米智驾Pro”已经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而高配版车型的名称也从“小米智驾Max”变为了“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华为也在宣传中避开了使用“智驾”二字,开始采用“智能辅助驾驶”的表述。
这一变革背后的原因是相关部门于4月16日召开的一场重要会议。会议强调,全行业需严格遵守宣传规范,禁止误导消费者的词汇出现,例如不能使用“智驾”、“高阶智驾”、“自主”、“自动”等词语,并要求统一使用如“组合辅助驾驶”这样的表述。会议同时也为车企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测试验证标准,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可靠。会议还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法律责任,一旦车企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营业执照被吊销的风险。如果虚假宣传导致严重后果,如交通伤亡等,还将可能触犯刑法,责任人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此次车企集体改名正是为了响应相关规定的号召。
随着近期新能源汽车安全频发,“智能驾驶”安全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监管部门及时规范车企宣传行为。车企们也纷纷调整策略,从连夜修改宣传资料到改变宣传策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求生欲。如今,他们更注重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置,如空间表现、座舱舒适度和娱乐系统等。销售人员也开始强调相关功能的辅助性质。这次事件不仅仅是车企名字的简单变化,更是一次汽车市场回归理性的转折点。接下来,安全与责任将成为行业新的关注点。消费者的认知也将受到影响,他们需要认清辅助驾驶并非自动驾驶的概念,在驾驶过程中始终保持警惕并承担自身行为的责任。车主们应该认真对待车企说明书中的安全警示内容,并与辅助驾驶系统协同合作以确保行车安全。尽管“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只有一字之差,但认知差距极大。在追求智能驾驶的道路上,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