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认为老子批评孔子说明孔子在老子之前,因为先有主张者后有批评者。这一观点有其争议性。
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老子提及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并非针对孔子而来,而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普遍观察。老子所强调的是自然之道的重要性,以及社会逐渐失去这种原始和谐的现象。这种观察是针对所有时代、所有的普遍现象,而不仅仅是针对孔子。
朱熹等儒家学者虽然批评老子,但也承认老子所言有其道理,甚至认为老子对礼的理解有其独特之处。他们甚至承认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事实。这说明即便在儒家学者中,也并不否认老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解和贡献。
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更为猛烈,他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情节展开论述,但这并不代表孔子就是老子的追随者或者代言人。相反,在庄子的笔下,孔子更多地是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庄子强调道家与儒家的区别,他视儒家为“方内之见”,局限于世俗礼教之间,而道家思想才是超越的。这反映了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态度。
回到易中天教授的观点,虽然他关于孔老之辩的言论有待商榷,但他对于王朝意识形态的评价还是值得重视的。儒家思想在大部分时间内确实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道家则在多数时期处于非主流地位。尽管如此,道家思想仍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严复所言,黄老之道适合,而在君主制中,儒术则是利器。这一点反映了不同思想流派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命运。
《道德经》中的思想是对社会现象的普遍观察而非针对某一人或某一学派的批评。老子的观点是对整体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孔子和其他思想家一样,都是老子观察和思考的对象之一。而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