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则徐:开启近代视野的先驱者
清朝的们长期秉持一种观念,认为位于世界的中心,而对其他和则轻视为狄夷之辈。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洋行买办、引水、通事等职业的人社会地位极低。即使是的,如果府中雇佣了外国人,也会被同行和社会所不理解。这种封闭和狭隘的思想,主要源于清朝的闭关锁国。而作为普通百姓,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
林则徐在1839年的虎门销烟事件中开始频繁接触外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关注外部世界的历史、地理、制造等各个方面。为了更深入了解外部世界,他命令将英国人出版的《人》翻译成中文。同年七月,他还了瑞士家滑达尔的《各国律例》的翻译工作,这本书相当于当时的国际法或国际规则。年底,他还翻译了《四洲志》,这本书对五大洲的30多个的地理历史政情做了初步介绍,对于近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他还积极搜集和编译了关于西方近代船舰火炮的资料。
在1841年夏秋之际,林则徐被贬职并派往新疆伊犁。在路过镇江时,他与好友魏源相遇并深入交谈。临别之际,林则徐将《四洲志》的相关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魏源后来整理成《海国图志》并出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意味着学习外国优秀的部分,并用这些长处来对抗外国。也可理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林则徐和魏源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的认可,因为清自认为华夏是世界的中心,拒绝向其他学习。这种封闭和自大的导致了清朝的衰败和。
相较之下,《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产生了巨大影响,短短几年间就印刷了20多次。日本人的开放和学习精神使他们逐渐强大,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和努力为后来的人打开了视野,激发了对外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