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杰出谏臣,以直率和敢于进谏著称。魏征过世后,深感痛惜,曾悲痛地表示:“失去魏征,如同失去一面镜子。”但实际上,朝中又出现了一位备受器重的谏臣——刘洎。刘洎如同魏征的追随者,得到了的重视,然而他的命运却颇为坎坷,最终无辜遭受赐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唐朝的杰出宰相
刘洎,字思道,来自湖北江陵。早年,他在萧铣旗下担任黄门侍郎,后因其所在的萧铣被唐朝消灭,他选择归顺唐朝,被任命为南都督府长史。直到贞观七年(633年),他才真正进入,担任给事中和清苑县男。他的仕途一帆风顺,不断受到的器重。在贞观十八年(644年),他更是成为了宰相之一。他的性格坦率、,虽然因此受到的称赞,但也为他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因为他因此得了许多朝中。
二、太宗的猜忌
虽然有时表现出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品质,但他的猜忌心也很重。许多深受其信任的大臣,包括长孙无忌、李靖等,都曾受到他的猜忌。尉迟敬德,这位曾多次救于危难之中的大将,在贞观年间也选择闭门不出,避免与外界交往。随着年事已高,的猜忌心愈发严重。
当亲征高句丽时,刘洎受命辅佐太子李治。临行前,他的誓言无疑触怒了猜忌心重的。对刘洎的直言和坦率感到不悦,提醒他要谨慎保密。
三、不幸的遭遇
后来,病重,刘洎与马周前去探望。之后,褚遂良询问病情时,刘洎的直言无疑再次为他招来祸端。褚遂良对诬陷刘洎有篡位之心,企图诛杀异己。尽管刘洎和马周的解释与事实不符,但褚遂良的指控似乎得到了的认同。最终,因猜忌心重的下令赐死刘洎。临死前,刘洎请求写一封信给皇帝解释清楚,但被拒绝。他死后不久,似乎意识到其中可能有问题,“怒之”,同时对属吏进行处理。史料参考来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