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是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节日,又称为“过年”,历史悠久。对于春节的由来,为什么被称作“过年”,古人在这个时节有何饮食习惯和习俗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古人以天文气象作为时间变化的参照,对年的定义有所不同。《尔雅释天》记载,夏朝称之为“岁”,商朝称之为“祀”,周朝称之为“年”,唐虞称之为“载”。这代表着古人对年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而甲骨文中的“年”,象征着丰收和喜庆的美好日子。
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任昳霏解释道:“‘年’这个字最早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个人背着成熟的谷物前行,寓意着丰收。在《春秋谷梁传》中,五谷丰收被称为‘有年’,而五谷大熟则称为‘大有年’,年的意义和丰收紧密相连。”
自汉武帝实行“太初历”起,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被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当时称之为元旦。从此,各朝代一直沿用这一历法,直到清末,“春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秦汉时期,人们过春节时会饮用椒柏酒,这是一种由花椒和柏枝酿制而成的酒。南北朝时,这种酒加入了更多香料,演变为屠苏酒。而在魏晋时期,人们则流行吃“五辛盘”,包括大蒜、小蒜、韭菜等五种香辛蔬菜。
唐代时,每家每户在过年时都会吃一种用麦芽制成的粘牙甜食,称为胶牙饧。宋代则流行在盘中放置柏枝、柿子和橘子,寓意着百事吉祥如意。至于饺子与春节的联系,则是明清以后的事情。在明代文献中,可以看到人们吃扁食的记录。而在《燕京岁时记》中,描述了过年时吃饺子的习俗。
随着爆竹声声,人们迎来新的一年。除了延续至今的民俗如互相拜贺、更换桃符、劝饮屠苏、观看百戏等,古人还有自己的庆贺新年的方式。从生旺火象征全家兴旺发达,到闹嚷嚷地把金纸折起戴在头上期望吉祥如意,这些美好寓意体现了人独有的浪漫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