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笔下的《五猖会》带我们回到过去,领略到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迎神赛会的热切期盼。在那个时代,孩子们的期待尤为强烈,因为这不仅是节日的庆典,更是他们童年记忆中最为绚烂的篇章。孩子们对赛会的渴望,源于他们内心对热闹、新奇事物的向往。
尽管赛会的盛况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往往在等待中,仪式就已逐渐减损,当神像匆匆跑过时,那种期待便化为乌有。孩子们总会找到一些小玩意儿来作为纪念,比如用烂泥、颜色纸和竹签制作的哨子“吹都都”,尽管它简单却也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提及《陶庵梦忆》中的赛会描述,我们仿佛能窥见古人对于盛举的追求。书中所述的扮故事情节,令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盛况空前的场面。这种盛举终随历史长河消逝。
尽管赛会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参与的,但每每提及或目睹他人描述时,总令人心生向往。记得曾经也有过一刻,我多么希望自己能生一场重病,以实现去庙里许愿扮犯人的念头。可惜这终只是我的一个遐想。
在我童年时期,每到春节、赶庙会之际,与同伴们也能见到那些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如舞龙、高跷等。每逢这些热闹的日子,我们的内心总是洋溢着欢喜之情。
但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中,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那些精彩的表演。那场本应是欢乐的五猖会,因父亲的一纸命令而让鲁迅心情沉闷——父亲让他背诵《鉴略》。这不仅是一份期待被压制的不快,更体现了教育对孩子们的束缚。
在那一天的清晨,一切都在静寂中显得肃穆。面对着《鉴略》的书页,我仿佛陷入了困境。在等待和犹豫中,我不得不自己一字一句地读下去、背下去。那时的我,内心充满了挣扎和无奈。
尽管最终我完成了任务并得以去参加五猖会,但那种由内而外的压力却让我对随后的热闹场景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这种感觉就如同我们面对父母的不合理要求时所感受到的压抑和失落。
《五猖会》不仅是鲁迅对过去的一次回忆,更是对教育制度的一次深刻反思。这种制度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色彩。无论在何时何地,这种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期望不应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才是每一位家长应当深思的问题。
《五猖会》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个年代的教育与成长。它不仅是一次回忆,更是一次对过去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