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间回老家探亲,我坐上了高铁。坐在旁边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双手不停地轻微颤抖。虽然他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但他仍然坚持在手机上打字聊天。他倾斜着手机的角度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微信聊天界面。
我意外地发现,老人回复微信的方式很特别,他并不使用文字,而是通过标点符号来传达信息。比如:“父亲,您已经坐高铁了吗?”老人以句号作为答复。“下车记得带好自己的包,你总是丢三落四的。”老人用感叹号回应。看到这样的交流方式,我深感老人的独特之处。
我想,或许是老人的手不太方便,所以他选择用这些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进行交流。既然打字不方便,为何不使用语音或电话呢?正当我感到困惑时,老人的注意力完中在手机上,甚至包掉到了地上都没有察觉。我帮他捡起包并善意地提醒他注意包的安全,他微笑着向我道谢,却将包放在座椅下。
我再次尝试提醒他注意包的安全,但他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语,依然专注于手机。我心中有些不悦,觉得这位老人对我的善意提醒置之不理。于是,我侧身闭目听歌,不再与他交流。
当高铁抵达目的地,走出车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打电话给朋友寻求帮助,却发现手机没电了。正当我感到无助时,一位男士走到我身边邀请我搭乘他的车,并感谢我在车上对他父亲的照顾。这时,我才明白原来那位老人是这位男士的父亲。老人虽然因为一次丧失了听力和语言功能,手脚也不如以前灵活,但他的家人却为他找到了一个特殊的沟通方式——使用微信和标点符号来与他人交流。
当我深入思考时,我对这些标点符号有了新的认识。它们不仅仅是文字中的小符号,更是传递情感、表达意愿的重要工具。在老人的故事中,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充满了家人的关爱和温暖。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让我感叹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