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绘春天的柴米油盐色彩
春天的旋律在每一声莺啼中悠扬,每一片绿叶间舞动,春天的真实面貌并非只在诗画之中,更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
在喧嚣的菜市场中,我见证了春天的到来。那卖菜的妇人手中的韭菜,翠绿欲滴,还带着清晨的露珠,一位老妪仔细挑选,嗅其香气,付以,带走的是春天的第一把新鲜。这不只是韭菜的春天,更是生活的开始。
新米陈米的交替,人们焦虑而期待。一袋新米扛在肩上,洒落的米粒在灰土地上显得刺眼。米铺内的算盘声,是对春雨的担忧,也是对丰收的期盼。米缸的深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温饱,这才是牵动人心的大事。
油坊的香气弥漫半条街,新榨的菜油泛着金光。主妇们在此议论家常,油星子溅起,增添了灶台的油垢。这层层叠加的油垢,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烟火气息。
盐贩子的担子在巷口歇息,粗盐细盐在孩子们的舌尖上体验生活的滋味。孩子们趁盐贩子不注意,偷偷舔一下手指上的盐粒,那咸味在舌尖化开,春天的风也在此刻掠过他们汗湿的额角。这咸风,比那些吟咏春色的诗句更懂生活的意义。
柴垛在院角堆积,经过一个冬天已经矮了许多。老汉劈柴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诗人说“野火烧不尽”,而这柴火却需要精打细算,才能熬过青黄不接的时节。
春天并不只在枝头,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灶台上。韭菜下锅的响动犹如春雷轰鸣;新米粥冒泡的声音仿佛春水初涨;菜油煎鱼的香气能馋哭隔壁的小孩;盐撒在凉拌野菜上后竟有回甘;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火光映红了主妇的脸,也烤干了春雨打湿的衣裳。
文人墨客笔下的春天总是飘渺而浪漫,但寻常人家的春天却是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堆积出来的。没有这些日常物品的准备,任凭外面春色再美,也无法填满肚子的空虚。春天在枝头已是十分美好,而在锅中的春天更是百姓生活的百分之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