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一个富有诗情画意且充满人情味的节日。每当这个佳节来临,人们都会倍感思念亲人,尤其是在那明月高挂的时刻。在古代历法中,八月属于秋季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则处于仲秋之中,因此得名中秋。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中秋节祭月的传统习俗。《礼记》中就有记载“秋暮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时期,赏月之举开始在民间流传,但尚未形成固定的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成为盛行的活动。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描述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的情境。
中秋节中,拜月习俗由祭月演变而来,源于古代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的祭月仪式起源于周代,后来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成为皇权的象征。民间称月神为“月姑”、“月亮姑娘”,则尊称其为“太阴星君”。
庆祝中秋节的方式中,古代的活动并不比我们现代少。宋代的中秋夜是彻夜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人们玩月游人不绝。南宋时期,玩月活动更为热闹疯狂。
中秋节不仅是团圆节,更是表达思念和敬意的时刻。人们聚于桌前,饮酒赏月,分享团圆美满的时光。对于远离家乡的人,他们虽然不能相聚,但会举杯对明月,敬明天、敬过往、敬故乡、敬远方。
谈到中秋节的诗词,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脍炙人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杜甫的《月夜》也是中秋诗词中的佳作,前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后者则展现了杜甫对家人的深深挂念。
在这个中秋佳节之际,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可以共同欣赏那轮明亮的月亮,感受那份团圆和思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