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名城,有着坚实的文化底气。这座城市拥有超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早在公元前214年,秦朝完成了岭南的统一大业,当时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南海郡,而郡治就位于番禺,被称为“番禺城”,后人又称之为“任器城”。
广州风景优美,是一块宝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其中有一座名为越秀山的大山,曾一度是广州的最高点。在明朝洪武十三年,者为了实现“三城合一”的构想,使得原本与越秀山相连的象岗山独立成为一座小山丘。
象岗山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曾在清代修建过炮台,并在民国时期成为军事禁区。现代以来,这座小山丘上发现了一座古墓。在1983年6月,工人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
有人带着手电筒进入洞中探索,发现洞内有一尊铜鼎,工人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古墓,于是立即通知了文物部门。考古队到达后,发现大墓位于17米深的山腹之中,用巨石修建而成。从墓中的文物判断,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寻常,属于王侯级别,共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认墓主人的身份。考古人员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了“文帝九年乐府工造”的铭文。文帝是南越国的第二代国王赵胡。在一次意外的发现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尸骨旁的一枚“S”型印章,上面刻有“赵眜”二字。
经过史料查证和现代医学实验,确认墓主人的死亡年龄为40岁,与历史上南越国赵年龄相符。确认墓主人并非最初认为的赵胡,而是赵眜。这一发现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南越国第二代国王的名字赵胡被误用了两千多年。
那么历史上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是个怎样的人呢?赵眜在位长达16年,但长期患病,性格较为软弱,政绩平平。他的儿子赵婴齐曾被送往汉武帝身边担任侍卫长达12年。虽然这些历史已经过去,但西汉南越王墓的发现仍然是我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