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苏轼被贬到密州,其实是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被贬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这确实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低谷。在京城及之前的地方任职时,苏轼以其才华和锐气,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虽深受赏识,但也因此触动了保守派势力,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神宗时期,新法推行遭遇阻力,苏轼因支持变法而受到排挤,最终被外放到较为偏远的密州。

然而,这次贬谪却意外地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密州任职期间,他不仅妥善处理了当地的政务,解决了诸多民生难题,如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打击盗贼等,还利用这段时间深入体察民间疾苦,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密州的生活相对清闲,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文学创作和思考。

在密州,苏轼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这些作品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深情,展现了他在政治失意中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以雄浑的气势和激昂的情怀,表达了苏轼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壮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可以说,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在政治上的挫折,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的作品更加成熟、更加深入人心。这次贬谪,虽然给他带来了人生的低谷,但也为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