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嘉莹教授说过:“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纯真与清白,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永葆青春。”无论年龄如何变化,遭遇如何复杂,我们的内心情感总能通过诗词来表达。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人生境界。以下是三首词揭示的三种人生境界:青年洒脱、中年通透、老年超然。
青年时的苏轼,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化,展现出一种特有的洒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被贬黄州,却感慨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勇,继而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以一笑而过的态度应对苦难,将困窘的生活过成了诗。他善于自嘲,拥有强大的自信与宽广的胸怀,终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在世,还是要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那些以洒脱为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在认相后,依然选择热爱。
中年时期,得失与悲喜已不再是那么重要,保持一颗通透的心,去品味自我才能活得通透。《定》中的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三个春秋。他虽然被贬谪,但却主动融入农家生活,建鱼塘、开东坡、寻美食。一日雨袭,他悠然自得,任你风雨交加,我自岿然不动。罗曼罗兰曾说:“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人生如行舟,历经风雨依然从容的心境,便是人在中年时最好的压舱石。
老年时的超然,更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描述自己的夜饮醉归,无法入门后转身离去,以超然物外的心态享受人生的晚年时光。周国平在《悲观执著超脱》中写道:“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学会放下执念,不伤春悲秋,才能优雅地老去。正如季羡林在晚年时期所展现的那样,他将住过的牛棚形容成大院,自己只是孙大圣一般豁达乐观。生命需要一份超然,才能安然度过余生。当我们都老了的时候,“采菊东篱下”的境界才能随之显现。每个人在不同的境遇里都会与苏轼相遇。他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年少时拿得起勇气与梦想;中年时放下执念追求真实与内心平和;老年时淡看世间纷扰守得内心安然无恙这便是一个完满的人生旅途。最后正如纪录片《苏东坡》中所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这份豁达与洒脱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