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历小年的清晨,韩硕开始准备祭灶的用品:一碟糖瓜儿、一碟南糖、一碟料豆、一碗清水、一碗茶水。对于这位出生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他坚持按照传统礼仪过年,不仅祭灶,一年365天的各种传统节日,他都严格遵循古老的礼仪。
在别人眼中,韩硕似乎是一个执着于民俗的另类,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刻意标新立异。“这些民俗都是从小跟姥爷学的,从他那代一直到我,这些年都是这么过的。”他解释道。
祭灶的仪式上,铜制香炉摆在灶台正中,两边的蜡扦儿上已经插好蜡烛,花斛里插满了鲜花,“供神钱粮”也准备就绪——所有这些都是韩硕和家人亲手制作的,他说:“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买不到!好多人都没见过这些东西。”
在祭灶的过程中,韩硕领着刚刚一岁半的儿子,按照“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习俗,只有他们两人参与这场仪式。焚香、磕头,用糖瓜儿在灶王爷嘴上抹一下,希望他向老天爷汇报工作时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几天前,韩硕前往天津置办年货,在那里他购得了杨柳青年画、手写春联、手工窗花。尽管买到了许多传统物品,他也流露出了一些遗憾:“按照老礼儿,供品里还得有蜜供,但现在根本找不到!”
韩硕的蜜供是一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春节供品,由麦芽糖和面粉制成,呈条状。但当作供品时,需要垒成宝塔状。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蜜供只有作为点心的那种,不能用作供品。
虽然春联、剪纸等年货仍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蜜供却已经消失。韩硕对此感到无奈:“如果有一天天津的老字号也不再制作蜜供了,那年的味道可就真的淡了啊。”
韩硕表示,他的姥爷去世前还希望将教给他的东西传承下去。在韩硕的成长过程中,这些东西一直伴随着他,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有人觉得我坚持老礼是个怪咖”,但韩硕认为人们对这些传承下来的礼仪看得太简单了。他说:“为什么我们要过年?因为年的习俗源于数千年的农耕生活。春节是对一年的总结,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韩硕认为一切外在礼仪的内在都是人们对天地和他人的态度。他坚持传承传统民俗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他有两个孩子,四岁的女儿和一岁半的儿子都在逐渐接触和学习这些传统礼仪。
三四年前,韩硕还曾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小学的校外民俗课老师。他给学生们讲解传统文化和节庆习俗,有时还带着他们一起做手工。然而新校长后停止了这门课程,“家长们觉得学这些东西没用。”回忆起这段经历韩硕很淡然,“学校也没办法。”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自己收徒传授民俗知识但真正接受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人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或动力不足原因很简单:“学这个有什么用呢?”但韩硕坚信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都会继续传承这些传统民俗因为他深知这些民俗背后蕴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他还分享了老北京春节的民俗日历详细描述了从腊月二十七到正月十五的每一个日子所要进行的传统活动和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