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山虎,这一城市垂直绿化的佼佼者,于大楼外墙、围墙、公园大门、桥墩、假山、枯树间随处可见其身影。它时而向上垂直生长,时而斜向两侧呈扇形铺展,春夏叶子翠绿,秋天则叶色转为紫红,每当风起,叶子便会簌簌而动,为钢筋水泥的都市带来生机与活力。
爬山虎属于葡萄科爬山虎属,是一种多年生木质落叶藤本。它的茎呈圆柱形,灰绿色,光滑且带有细纵条纹。外表还有细圆点状突起的皮孔,呈现棕褐色。节部略,常有叉状分枝的卷须,卷须顶端在嫩时呈圆珠形,遇到附着物时会扩大成吸盘。叶圣陶先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爬山虎的脚》,讲的就是它的这些卷须。
除了单叶的爬山虎,还有一种被称为三叶爬山虎的植物。它的叶片为三小叶,每片小叶边缘都生有锯齿,叶面为绿色,背面则是浅绿色。这种爬山虎的卷须短且多分枝,具有黏性吸盘,攀附能力强,能够向上攀爬三十多米,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
另一种则是五叶爬山虎,原产于北美,因此也被称为爬山虎。它的叶子是掌状复叶,有5枚小叶,叶面暗绿色,叶背稍具并有毛。尽管它的攀附能力不如三叶爬山虎那样强大,最多只能爬七八米,大约三四层楼的高度,但它的果实却颇具特色。蓝黑色的果实上面有一层白醭,宛如小型的蓝莓,引人好奇。尽管其果肉不多,但鸟儿却对其情有独钟。五叶爬山虎的果实成熟时,周围数里内的鸟粪都会呈现紫红色。
在网络上,有些人将爬山虎称为“地锦”,甚至在部分植物学书籍中也能见到这样的称呼。然而这并非严谨之举。《本草纲目》中所述之“地锦”乃大戟科植物,与爬山虎截然不同。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地锦时,其实指的是爬山虎,说明这一称呼历史并不久远。至于爬山虎得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野生的爬山虎群集铺地,经霜后远望如同铺满红锦,于是有了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名字。
爬山虎的生命力极强,茎节处容易生出不定根,通过扦插和压条法繁殖成活率极高。种植两年的藤条,墙面绿化覆盖面积可达三五十平方米。其绿色叶子层层叠叠,如同厚厚的绿毯,秋天时红叶满墙,美不胜收。爬山虎不仅具有绿化美化的作用,盛夏时还能遮阴送凉,起到降效果。它还能增加湿度,调节空气,减少噪音,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爬山虎外,还有一种叫做乌蔹莓的植物也颇受关注。乌蔹莓属于葡萄科乌蔹莓属的植物。《诗经唐风葛生》中的“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其中的“蔹”指的就是乌蔹莓。“葛”和“蔹”都是蔓生藤本植物的一种俗称,自古便被视为杂草。“楚”即荆条。“葛与蔹皆蔓草,延于松柏则得其所。”马瑞辰的通释揭示了一种女性的悲伤情绪与其对依附关系的依赖。“乌蔹莓的果实也是浆果,倒卵圆形,表面不像爬山虎的果实那样有一层,而是像黑珍珠般润泽光亮。”乌蔹莓的全草可以入,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利尿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等疾病。部分图片引自网络共享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此致谢支持原创精神向所有创作者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