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栋停车楼悄然改为了公寓的背后故事
近日,潘家园东里的居民们纷纷反映,为解决社区停车难问题而建设的停车楼已被经营者出租用作盈利用途。由于停车楼收费较高,居民们更倾向于在路边停车,导致社区道路秩序混乱。
实地探访
记者来到潘家园地区的一片老旧小区,找到了居映的停车楼。这栋建筑外观独特,一、二层为灰色墙面,三至五层则是鲜艳的橘红色。建筑内部改建为公寓,但外表和院门上没有任何标志和招牌。
进入建筑内部,记者发现一、二层为停车场,可停放150多辆车。三层以上的公寓部分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色彩简洁明快的公寓内部通道略显狭窄,但设施齐全,包括监控、照明等。该公寓共有三层,自2016年开始营业,提供183个房间。房间面积从1米至30多平方米不等,租金从4000元起。
背景调查
潘家园街道辖区内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人口密度高、居住密度大,停车问题一直是个难题。据公开数据显示,车位缺口达2000多个。停车楼的建立旨在短期内增加更多车位。
这栋停车楼的改建历程并不简单。最初,这块地方是储煤池,后来“煤改气”后用于停车楼的建设。建设初期,社区内的反对和赞同声音都很强烈。考虑到汽车尾气问题,停车楼还计划加装换气设备。
矛盾焦点
尽管停车楼已经建成,但居民们对其使用方式表示不解。他们质疑,这栋停车楼是否属于支持的停车设施,是否可以随意改为公寓使用?对此,专业人士表示,建筑规划用途决定了其是否可以改变使用性质,严格的规定限制了建筑从一种用途转变为另一种用途的可能性。关于消防问题,每种建筑都有相应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居民对停车楼高昂的停车费用感到望而却步,每月600元的费用是路边停车费用的4倍。与此社区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停车问题,道路两侧停满了车辆,甚至消防通道也被占用。
解读
为了鼓励立体停车设备的建设,北京市曾下发过相关意见,明确利用自有用地设置机械式、简易自走式立体停车设备可以免予办理某些许可手续。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改变停车设施的性质。
记者手记
是但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居民们对停车楼改为公寓表示质疑,认为这违背了当初建设停车设施的初衷。高昂的停车费用也让居民们难以接受。建议相关各方进行协商,找到一个既能降低居民负担,又能让停车楼持续经营的解决方案。公开投资和收益的账目,让居民了解真实情况并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社区停车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