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论语12章的作者是谁

论语12章的作者是谁

作者:谢青松(云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收录了程颐关于解读《论语》和《孟子》的独特见解,并称之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程颐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这同样可以看作是解读古典文献的四个层次。

第一种境界是“读了全然无事者”。有些人读了《论语》,却仿佛毫无收获,如同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尽管这部经典曾对无数读书人产生过深远影响,但对某些人来说,它似乎无法触动心灵。程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读者无法理解经典中的文字含义。他强调,解读经典首先要理解字面的含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果无法明白经典的基本意思,就无法深入理解古人的智慧。程颐还提到,读经典的另一个障碍是内心纷乱。他强调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只有心静如水,才能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开启智慧之门。

第二种境界是“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相较于第一种境界,这一类读者在《论语》中找到了些许触动心灵的语句,心生欢喜。这种理解仍然是片面的,对经典的整体理解仍然不够深入。程颐认为,虽然选读经典部分是一种进步,但并不能全面理解经典的深层含义。他主张全面阅读经典,亲自体验并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

第三种境界是“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的熟悉和生命体验的累积,读者会更好地理解经典的精髓,逐渐喜欢并信任这部经典。程颐认为,当读者真正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时,便会乐于其中,需要用心体会并实践其中的智慧。

第四种境界是“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达到这一境界的读者,真正体会到了《论语》等经典中的智慧,感受到了古人的良苦用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旅程中的美妙体验。达到这一境界的读者,其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变得更加生动和活力四溢。

程颐强调,学习古代经典不仅是为了理解其文字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来激活经典中的智慧。阅读经典是为了滋养自己的生命之树,提升内在的精神气质。他提倡安住当下,沉浸于经典之中,仿佛亲身接受孔孟的。

程颐认为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不仅包括从文字上研究这些经典,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求知识,更是为了开启内在的智慧,发现真实的自我。这是程颐提出读书方法的初衷,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标。

本文由光明网-《光明日报》发布。


论语12章的作者是谁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