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树林之韵:与大自然的和谐共鸣
沿着绵延27公里的海堤,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展现其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柔和的海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在这美好的12月18日,记者走进了广东湛江红树林级自然保护区的高桥保护片区,会见了这里的管理站站长林广旋。
林站长身穿浅绿色工装,佩戴一副莱卡望远镜,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深耕细作了整整26年。他深情地介绍,高桥这里的红树林连片成群,是湛江红树林级自然保护区中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整、保护传统悠久的片区。
走进红树林栈道,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屏障之中。栈道作为高桥红树林的一大特色,长达800多米,由1000个圆墩构成,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红树林的机会。林站长骄傲地介绍,这些圆墩每个直径70厘米,巧妙地利用废弃轮胎垫着厚重的墩体,陷入海滩中,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随着林站长的讲解,我们对红树林的了解越发深入。红树林并不只是一片静谧的森林,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有魁梧伟岸的树木,也有婉约秀丽的景致。红树林的树种繁多,姿态各异,有的过人头高,有的仅及膝盖。除此之外,红树林还是各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林站长指着地面上的气根介绍说,这是红树林用来呼吸的部分,气根分布广泛,可以围绕树头好几平方米。他笑着说:“别看这片红树林绿油油的一片,其实也有花蜜可采。”例如桐花树,会长出色的小花,吸引蜂儿采蜜。
红树林在维护海洋生态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能够净化海水、防风减灾,防止赤潮发生,维持南部沿海生态平衡。林站长表示,宽度约为100米、高度4—6米的红树林带可以消减80%的海浪。
除了美景之外,红树林还是科研的宝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年轻学生的欢声笑语,他们正在维修野外观测站台,以便更好地开展迁徙鸟类等研究。高桥片区已经建立了多个科研站点,包括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针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库以及碳循环的研究是高桥片区的独特之处,这也吸引了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此设立生态定位站与碳通量研究基地。
林站长强调,红树林湿地的固碳能力相当于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两倍多,这对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将给全球带来极高的价值。”他补充说。
在这美丽的红树林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林站长和他的团队致力于保护这片宝贵的生态系统,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投身到红树林的保护工作中。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沈丛升
摄影: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