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伯牙子期能成为知音?古代琴家何以多为男性?在江汉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江汉乐坛”跨学科视域下的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这些“冷知识”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研讨会于11月12日至13日举行,来自法国、新西兰等国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知音文化与古琴艺术以及武汉城市音乐展开研究。
古代琴家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在武汉这座知音文化的发源地家喻户晓。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却鲜为人知。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丁承运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的新见解。他提到,《吕氏春秋金钟篇》中的记载揭示,钟子期的家族世代为乐官,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和崇高的身份地位,这些因素让他具备了成为伯牙知音的条件。
大量历史资料证明钟子期是专业的琴家,与伯牙师出,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知音。除了伯牙子期,历史上还有许多琴德出众的文人,如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都是古琴文化的承载者。
当下,古琴文化在生活中逐渐升温,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签。在茶馆、书店等场所,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琴的身影。经过专业化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古琴的演奏技艺也明显提升。尽管古琴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离其背后的人文生态还有一定距离。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孙晓辉在研讨会上表示,希望古琴文化的传播能够使其主流文化价值得到良性发展,延续三千年不断绝的文化传统。他提到,古代琴家主要是文化精英,他们将儒释道的精华融汇在琴道中。如今,更多的女性也开始学习古琴,古琴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文化风尚。
此次研讨会不仅揭示了伯牙子期成为知音的背后原因,也探讨了古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想要更深入了解古琴文化的人来说,这些“冷知识”无疑是一大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