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的一场大雨带来了雷鸣电闪,早晨上班的路上依然积水未消。踩着水洼前行,不禁让我想起了童年时期雨后蹚水的欢乐时光。
在八十年代的平房生活中,我们住在胡同里,那里有许多“三级跳坑”的房子。虽然我家不是三级跳坑,但积水同样无法避免,院子就像一条小溪汇集而成。除了蹚水玩耍,我们还踩着砖头玩“过河”。有一年夏天,大雨滂沱,我突发奇想,将两个土凳子绑在脚上,像踩着高跷一样蹚过积水,这种自制的“高跷”引来了许多好奇的目光。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相对匮乏,玩具种类单一。除了铁皮发条玩具和塑料不倒翁娃娃,很少有新鲜花样。孩子们都擅长自创玩乐方式。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记得几种童年时的游戏。
我特别喜欢收集糖纸,把那些五颜六色的糖纸铺平夹在书里。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糖纸就变得平整崭新。我会在糖纸的四角穿个,系上绳子,再系上一个小塑料人,一个简单的降落伞就完成了。我还喜欢用糖纸制作跳舞的小人,让它们穿着裙子扭动,双手挥舞,表演双人舞或群舞。
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应该还记得小时候玩的“抓子儿”游戏。我们用小石子作为“子儿”,撒在地上,然后捡起一颗抛向空中,开始游戏。最专业的“子儿”是用猪羊拐骨制作的,尤其是羊蹄的脚趾骨,光滑均匀,手感极佳。为了积攒羊蹄骨,我还经常缠着父亲买酱羊蹄。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用狗尾巴草编成小兔子、戒指等。那时候,狗尾巴草随处可见,编成饰品让我们乐在其中。现在,还有人用棕树叶子编“蚂蚱”。
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大多是母亲做的,她喜欢存布头和扣子。那时候,我们还有一种“拉扣子”游戏,只需一根白线和一个“四眼”纽扣就能玩。把线头从纽扣四个孔眼中穿过,然后打结,双手拉住绳子两头,向前荡,让纽扣快速旋转并发出声音。
我们还经常折纸飞机、纸帆船、纸皮球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玩“东南西北”的游戏。叠好后套在四个手指头里,通过一些口诀打开来看里面的名词,互相捉狭取笑。
我们还经常玩泥巴。将泥巴捏成一个小碗型,底部捏得很薄,然后高高举起,用力倒扣着摔在地上,看谁摔得响。嘴里还念着一些奇怪的发音,比如“胡里洼,啃脚丫”。
现在回想起来八十年代的童年时光,我想起来很多有趣的事情。那些旧衣服换塑料盆、凤仙花染指甲、冰棍棍儿编蛐蛐笼子、叠纸组装“盒子枪”等等,都让我记忆犹新。那时候的我充满想象力,动手能力极强,什么都敢尝试。虽然现在的孩子可能更聪明、见识更广,但在动手能力方面可能稍显不足。这些童年的回忆让我每天都无忧无虑地快乐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