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除夕,首先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农历的复杂历法规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这看似“调皮”的农历历法,我们在日历上有时会发现没有“大年三十”这一日。翻开日历,你还会惊讶地发现,不仅仅是2025年,接下来的连续五年都将不存在大年三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农历的历法规则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篇推文将带你了解,不涉及复杂公式与推导,耐心看完,相信你将会得到答案。
我们来理解一下常见的四种历法:公历、农历、阳历和阴历。之前我曾误以为公历等同于阳历,农历等同于阴历,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
“公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历法,“农历”则是祖先在农作中总结出的规律制定的一种历法。这两个是“功能性”的名称;而“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阴历”则参考月亮的运行规律。这两个是“定义性”的名称。
先说结论:公历也称“太阳历”,而农历则是一种“阴阳合历”。
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一边绕太阳公转,一边自转。自转产生日出日落,一个周期称为“一日”;公转则产生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与此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也一边绕地球公转一边自转。公转产生月圆月缺,一个周期称为“一月”。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公历和农历。
公历描述的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转一圈的时间是365.2422天。在一个周期中,大概出现12次月圆月缺,所以分为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这两个数字都不便于使用,所以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规则简单普适,我国在后正式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而农历中的阴历描述的是月球绕地球的转动。这里要明白一个概念:月亮的阴晴圆缺是由于太阳光照射产生的。正如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它也只能照亮月球的一半,这才有了“朔望月”。
回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月圆月缺的周期不是固定的27.32天呢?这是因为必须引入地球绕着太阳的运行。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太阳和月亮的作用来观察月亮的运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些月份没有30天,只有29天的原因。为了保证与月亮的圆缺相一致,农历的大月可能是30天或31天不等。这种情况下,“大年三十”就会出现或消失。实际上背后的原因涉及天文学知识比较复杂繁琐,就不再赘述了。为了保持农历和公历的时间一致性和连续性古人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制定出了闰月制度使得农历成为了一种阴阳合历法。总的来说农历的制定融合了天文观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努力让我们对时间的流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最后再次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希望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