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地铁与BRT的并行模式再次引发公众热议。随着地铁6号线漳州段的轨道全线贯通,以及BRT华侨大学站重新回归原址,这座滨海城市的交通网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更新换代。厦门的交通发展呈现出了地铁与BRT齐头并进的态势,那么两者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呢?
地铁的狂飙发展:从初步成型到跨城联动
自2017年厦门首条地铁线路开通以来,地铁系统已经形成了1号线、2号线和3号线首通段的“三线骨架”,总运营里程达到98.4公里,日均客流超过百万人次。今年的地铁建设更是全面加速,其中4号线一期已经实现全线轨通,预计2026年通车。这条全新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将从厦门北站到翔安机场,全程仅需30分钟,被市民誉为“空中飞车”。而6号线更是成为了“跨城先锋”,漳州延伸段轨通后,厦门与漳州的角美地区将实现轨道交通无缝对接,为闽西南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展望未来,到2035年,厦门地铁将构建成由12条线路组成的“超级路网”,总长近500公里,覆盖7大行政区,并与泉州、漳州的城际铁路R1线相联动,构建“半小时经济圈”。
BRT的逆袭:从高架观景到无缝换乘,老牌交通焕发新活力
在人们以为BRT会因地铁的崛起而日渐衰落时,厦门的BRT却实现了逆袭。华侨大学站迁回原址后,不仅增设了风雨连廊和智能闸机,还与地铁6号线实现了“零距离换乘”,成为了厦门第六座“地铁-BRT综”。这座运营了17年的高架快速公交,凭借独立的路权优势和绝佳的观景视角,日均仍吸引20万人次的客流,被游客们称为“移动观景台”。
BRT的韧性源于其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相比地铁动辄百亿的投资,BRT通过改造既有道路就能快速覆盖新兴区域,例如连接岛内外偏远社区,填补地铁网络的空白。据厦门交通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BRT的单日最高客流达到了27.92万人次,与地铁共同形成了“互补型客流分布”。
共存还是替代?市民们纷纷发表意见
对于地铁和BRT的关系,市民们有着各自的观点。有的市民表示:“地铁快速,BRT灵活,两者都不可或缺。”在软件园上班的李女士表示,在早高峰地铁拥挤不堪时,BRT成为了她的备选方案。而游客张先生则更喜欢乘坐BRT欣赏风景:“坐高架上看鼓浪屿,比地铁更有‘厦门味’。”
专家分析认为,地铁和BRT的定位差异明显。地铁主打“大运量、长距离”,而BRT则专注于“中短途接驳+旅游特色”。例如,地铁4号线直达翔安机场,而BRT则覆盖地铁未及的地方。未来R1线开通后,BRT还可以作为城际铁路的“最后一公里”接驳工具。
面对厦门交通的“双轨模式”,你站哪一队?是支持继续并行发展,还是认为BRT应该被取代?你的日常出行更依赖哪一种交通方式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