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去集市购买了二斤粘豆包,晚餐时我将其放在了餐桌上,女儿尝了一口后却放下了。她好奇地问我:“爸爸,你怎么这么喜欢吃粘豆包呢?”我回答:“因为好吃呀。”但这个简单的回答并没有让她信服。在她看来,粘豆包既不甜也不香,甚至会粘牙,根本无法与麦当劳、肯德基的美食相比。
我热爱粘豆包的原因,除了它本身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我青春时代的记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我生活在辽西农村的小山村里,那时的生活物资并不丰富。但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男人们赶集采购酒、糖果、蛋糕、对联、年画和鞭炮等年货;女人们则忙着给孩子们做新衣服,打扫房屋,准备食材。
在那个时期,家家户户都会蒸制一些黄米面粘豆包。黄米,即脱了壳的黍子果实,可以酿酒、蒸饭,磨成粉后还可以做年糕和粘豆包。为了能吃上更久的豆包,有些家庭会多做些粘玉米面和粘高粱面的豆包。粘高粱面的豆包颜色发红,和黄米面的豆包放在一起,颜色鲜艳,美味可口。
制作黄米面豆包的过程非常繁琐,首先要用大瓦盆发面,注意发酵的时机,稍微带一点酸味最佳。然后煮红豆,大多数家庭使用红小豆,也有掺杂饭豆的,但纯红小豆的味道最佳。面发好、豆煮好后,将秋天采摘的苏子叶泡软洗净,就可以开始包了。每个豆包下面放一片苏子叶,不仅能防止粘蒸屉,还能让豆包带有苏子叶的清香。
包豆包是家里女人的工作,大家聚在一起,边包边聊。而男人则负责搬来柴草烧火,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需要技巧。火大了容易糊锅,火小了则烧开慢。这时,家里的老太太就会亲自上手,一边调整火势一边责备丈夫:“你什么都不会做,就知道吃!赶紧去旁边站着!”然后赶紧调整火势,让锅里的蒸汽上来。主妇赶紧把豆包放进锅里蒸制。在这个过程中,男人还会帮忙搬来土坯垫起炕头。老太太满意地说:“还算你懂事!”大家笑了起来。
虽然每家做的豆包材料基本相同,但因为发酵、煮豆、蒸制时间等手法的不同,蒸出的豆包味道也各不相同。
豆包蒸好后,放在外面冷冻,然后放入缸中存放。在腊月和正月里,蒸一锅酸菜馏些豆包就能解决一餐。粘豆包有韧性、耐饿,所以除了腊月家里会蒸豆包,在夏季农忙时节,富裕的家庭也会蒸制一些给干农活的人吃。我记得小时候正月里到亲戚家拜年时吃的主食就是粘豆包和酸菜。长辈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吃饭团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时光而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豆包沾上糖和荤油一口咬下顿时感到香甜软糯的滋味充满口腔。据说青少年时代吃过的食物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口味嗜好而且越到老年越容易想起如今的我对粘豆包情有独钟也许正是源于当年乡亲们热情款待的美好回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