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小数的发展历程后,我们发现小数并非自然生成,而是人们为完善十进制计数体系而特意构造出来的。它的存在,使得十进制能够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在实际测量中,经常会遇到不足一个计量单位的部分,这部分该如何表示呢?一种方法是创造更小的测量单位,比如我们熟悉的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另一种方法是不创造新的单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比1小的数,即分数。然而分数和整数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写法和读法不同,其计数原则也完全不同,并非所有的分数都遵循十进制。
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创造新的数——小数。这个小数要能表示比1小的部分,并且符进制的计数原则,这样就可以和整数一起使用。这种创新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根据的。例如,有些分数是遵循十进制的,也就是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它们其实就是十进制小数。如十分之几就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数。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小数的创造过程,我们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带有“发现”的味道,我们应当更注重让学生去“创造”小数,而非简单地“发现”它。以下是几个需要讲明白的问题:
① 我们要创造小数的原因:因为我们需要表示比1小的部分,但我们不希望使用分数,希望创造一个像整数那样的数。
② 小数的命名原因:它叫小数是因为它能表示不足1的部分。
③ 小数如何表示大小:通过位置来标识大小,了解其构造原理。
④ 小数的计数单位:例如,0.1米和0.01米中的“1”虽然都是计数单位,但含义不同。
为了创造一位小数,我们尝试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式:设定一个正方形为标准,用“1”来表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如果这个“1”的部分要继续数下去,该如何表示那个比1小的部分呢?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将正方形平均分成5份或更多的份数来表示部分大小。然而这种方式的计数原则和整数部分不同,使用不方便。于是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另一种方式:将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然后利用小数来表示所占的份数。这样既能继续数下去又能和整数部分的十进制保持一致。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小数的创造过程。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使用了小数这一新的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而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小数原来是这样得来的,它在数位顺序表中的位置应该怎么写呢?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小数是如何继续延伸的:在古代大约在隋唐时期,人们就开始尝试把整数和分数协调在一起,“一米一分米”虽然是整数但单位不同,“一米十分之一米”虽然是同一个单位但一个是整数一个是分数因此能不能创造一个表示不足一米的新数?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小数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