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者与,在古代思想家的视角中,两者之间的道理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人们常说的“上医”。
孟子曾言:“现今欲成就王者之业的人,如同患有七年之病却只想用三年的陈艾来医治。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终身都难以实现目标。”孟子主张“仁政”,他提出,那些积极推行仁政的诸侯,将会吸引百姓归附。那些希望统一的人,如果不提前积累足够的民心和准备,就如同用陈艾治病一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换言之,无论是治理还是平定天下,都需要事先的充分准备和积累。只有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目标。人们用“三年之艾”来形容凡事都要有备无患,临时抱佛脚已经来不及。这与未雨绸缪的道理相似。
孟子为何选择三年之艾作为比喻呢?东汉学者赵岐在注释《孟子》时解释:“艾可以治病,时间越久的艾效果越好。新艾带有湿气,而陈艾则更为干燥。”三年之艾属于陈艾之列,民间有句谚语说:“家中若有三年之艾,则不必寻找郎中。”李时珍也认同“艾叶陈久者为上”的观点。虽然孟子并非医生,但他对艾的用价值有深入了解,这也表明艾在历史上就被广泛应用于健康事业。
除了医学领域,艾的应用范围还远远超出。在《诗经》、《左转》等先秦古籍中,常用“艾”来表达治理的意思,寓意安宁与吉祥。可见,在古人眼中,艾不仅是一种能治疗疾病的植物,还具有治理的寓意。孟子用三年之艾来阐述的道理是非常恰当的(熊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