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的戏台:古戏台彩绘的艺术魅力与传承价值
温州,素有“南戏故里”之称,这里的古戏台建筑遗存丰富,其上的彩绘更是传统戏曲发展的有力见证。经过岁月的洗礼,一些温州古戏台上的彩绘因自然风化等因素,画面已经模糊不清。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戏台彩绘,大多出自清末民初的民间画工之手,其别致的画面形态、生动的人物造型和绚丽的装饰色彩,彰显出我国古戏台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温州古戏台彩绘的画面形态别致且独具匠心,得益于其繁复而精妙的建筑结构。传统古戏台包括藻井、平棊天花、梁枋、垂柱等众多构件,彩绘在这些构件上的画面形态各异,内容丰富多样。特别是在藻井、平棊天花这类大型构件上,常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戏曲故事,如温州苍南县碗窑村上窑三官庙戏台的藻井内,就绘有《白蛇传》中的多个场景。这些彩绘画面根据故事内容巧妙切换远景、中景、近景等多种取景方式,既让观者能够轻松理解戏曲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组合的丰富性与节奏感,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古戏台上的彩绘人物造型天真烂漫,生动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情感。画工在刻画人物时,通过戏剧化的身段仪态和夸张的神态表情,将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高度浓缩于“亮相”的瞬间。这些人物的轮廓线条呈现出圆润、流畅的走势,既有天真烂漫的“戏味”,又使观者一眼便能洞察角色的性格本质。
除了画面形态与人物造型外,色彩的妙用也是温州古戏台彩绘的一大亮点。工匠们在为古戏台施以彩绘的过程中,以传统五色为基础构建视觉秩序,并依据五色所对应的五行关系塑造空间环境与戏曲角色。在温州古戏台的藻井彩绘中,大量红色的运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色彩的符号化运用也是彰显彩绘人物身份、性格的有效路径。
作为与建筑和戏曲密切相关的绘画创作,温州古戏台彩绘艺术不仅彰显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古戏台彩绘艺术的研究也愈发深入。我们应该挖掘其背后的多元价值,保护传承好这些文化瑰宝,使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古戏台彩绘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其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启示。
(作者:谢子静,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