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词由司马光笔下调成,置于西江月的旋律之中。初读之时,便似乎嗅到一丝绯闻的气息。真是我所想,还是误解了他的意,那就再细细品读一番。宋代的文人雅士,常常以填词为乐,这宛如他们的一种娱乐方式,聚会在宴席之上,兴致所至,便挥毫泼墨,创作新词。这些词作的创作者多为文人墨客,而演唱者多为歌姬,受众则广泛至社会各阶层,这便是宋时的文化潮流。
宋词的婉约风格中,男子模拟女子口吻填词成为一大特色。这是因为宋词具有演唱性,而演唱者多为女性。这样的创作方式便于女子表演,且在人称上不会产生混淆。许多文人并不介意模仿女子的口吻,在词句中展现女子微妙的心理变化。
在这首词中,“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这两句引人遐想,莫非是情侣间的矛盾,产生了隔阂,乃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念头。这似乎是爱情的痛苦,是愤怒爆发的预兆。
司马光,这位历史书稿的巨匠,文人心中的楷模,他的诗词作品多与应酬聚会相关。这首《西江月》从题材上看,似乎是流行的情感话题,从内容来说则展现了生活的。司马光或许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打破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让大家了解他生活中的另一面。
那些像绯闻的解读,其实是文学手法的一种。通过描绘爱情,借景抒情,让人在读后得到精神的感动。文学创作不必与现实中的每个细节相符,缺乏想象力的作品不能称为一流。
如果在《西江月》中看到了所谓的绯闻,微笑一下便可。司马光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感情的程度和面对感情的态度。对于感情深浅的标准,虽然难以统一,但通过司马光的作品,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个衡量的尺度。多情与无情,就像衡量亲疏的刻度,展示了亲密与冷漠的不同。
古人在解读这首词时,普遍认为司马光的创作带有玩笑的成分,不能过度解读其多情无情。生活在宋朝繁荣时期的司马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着时代的荣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难免产生享乐的念头,所以我们很难判断这些词句是否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相见争如不见”,有人误解了“争”字的意思。实际上,“争如”是一个完整的词汇,表示不如不见的决绝态度。即使真有绯闻,似乎也是以悲剧收场。细细品味这首词,我们最初抱着看八卦的心态,但最终也许会学到情景交融的文学手法。也许这才是司马光真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