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夏”的起源一直备受争议。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是否存在夏朝的长期辩论中,至今仍未能得出确凿的结论。“甲骨文无夏字”的传闻依然喧嚣尘上。不过最近我发现,实际上甲骨文中确实存在“夏”字。
在甲骨文中,“夏”字的构造是日+頁+女。有人认为下方是人字,这是不正确的,女字部分更为可靠。在金文中,其下方均为女字。这反映出夏字在初创时期,尚处在母系社会阶段。这也暗示了夏的古音可能为bi,与华(畢)bi同源。不仅在古代有相似的读音(如华cu与夏cu),在太古时期也可能都是bi音。
随着演变,女字逐渐演变为足、止等形状(这些都属于脚的象形),再结合頁(即首或头),上古时期的读音可能是do音。推测在古代,夏可能衍生出了带有d辅音的读音。
关于夏字的内涵,甲骨文中的日+頁+女可能与太阳有关。如果夏在太古时期真的读作bi音,那么它可能与夏天、炎热有关。现有的甲骨文字典也持此解释。这究竟是否与历史上的夏朝有关呢?
从历史考据来看,大禹和鯀的字源研究似乎暗示夏朝可能位于长江流域。参考商、周时期中原地区被称为豫州(养大象之地),有热带动物如大象、犀牛等,南方似乎更为炎热。夏字作为炎热之意,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远古神话中的炎帝,其炎字也有炎热之意,这与夏字的含义不谋而合。
传说中的炎帝占据的是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也许这是后世的传说有所偏差。考虑到夏字的多种解读和背景,或许夏朝的夏确实与天气炎热有关。如果太古时代的夏读作bi音与女性有关,那么上古时代,夏的读音可能经历了转变。现在的足是d辅音的zu音,方言中的jio腳可能是上古时代足的本字本音。这进一步说明,上古时代的足音大致为co音而非d辅音。而女的发音则演化为汝ru和女n,这也是c辅音的演化过程。
那么,如果太古时代的夏真的读作bi音,除了代表天气炎热和与夏朝有关之外,还可能意味着什么呢?联想到华(bi)与花朵盛开有关,夏字可能象征着女性如花般盛开,意味着发育成熟、正值繁衍生息的好时机。夏天生育,经过十个月的孕期,在第二年的或夏天诞生婴儿,这可能是对远古时活的一种观察和理解。可以推测夏字最初的意思可能是女子在夏天结婚。这一解读为我们理解夏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