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已经告一段落,我翻看了孩子的课本,发现关于“连减同数解决问题”的部分,孩子掌握得并不理想,在一些关键题目上出现了不少疏漏。
例如,在课本的第54页第5题中,孩子在箭头上没有标注“-4”,这反映了他对连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还有第55页第6题,孩子没有减去3次8,但答案却写了3次,这表明他并未真正明白题目的意图。
实际上,“连减同数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放在一年级学习,旨在通过具体、直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思维模式,建立除法的前概念,锻炼数感和逻辑思维。孩子在这一阶段还处于具象思维阶段,通过实物演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问题。
为了让孩子从本质上理解连减同数解决问题,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比如题目中说,做一个毛毽需要4根羽毛,现在有18根羽毛,最多可以做几个毛毽?我们用积木来代表羽毛,每次取出4块积木就是一个毛毽所需的羽毛数,连续取4次后,剩余2块积木不足以再做一个毛毽。这样孩子就能瞬间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箭头上为什么要写“-4”。
再比如另一个题目:有24箱苹果,每次运走8箱,需要运多少次才能全部运完?我们同样可以用积木来演示,每次拿走8块积木代表运走一次,直到全部拿走为止。这样就能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连续减同一个数,而不是只减一部分。
解题思路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归纳总结解题思路。对于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目,找到关键信息;然后分析信息,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用实物操作、画图或者箭头法等方法来解题;最后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能力,我们需要让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比如我们可以找一些类似的生活问题让孩子解决,比如分水果、分零食等。这样孩子就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
“连减同数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但需要我们引导孩子理解并灵活运用。通过实物演示和启发解题思路,帮助孩子理解原理,掌握解题方法。还需要进行同类题型的巩固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