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踏入古老的,初升的阳光照亮林间高地。
小径通向幽静处,禅房掩映在繁花与绿荫之间。山间的美景使鸟儿欢歌,潭水的倒影使人心灵空明。万籁俱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每当心浮气躁之时,总是向往古寺的宁静与安详。那里檀香袅袅,静谧悠远。参天古树,绿意盎然,曲径通幽,鸟鸣声声。禅房的花影,透着古香古韵。
难怪唐代诗人常建会对这样的景象无限向往,并赋诗赞美。他独自漫步在中,隔绝尘世纷扰,感受那份安宁。阵阵钟鸣传来,浑厚而旷远,令人心灵澄净。与其说向往古寺,不如说向往的是游寺时感受到的禅意——那是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让人从繁华喧嚣中解脱,找回自我,归静。
提起常建,人们或许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同学及好友王昌龄。两人共同为官,关系深厚。仕途不顺使常建渐生归隐之意。当王昌龄执着于仕途时,常建却选择了远离尘嚣,寻找心中的净土。
或许是因为心中的苦闷难以安睡,常建一大早便来到了山寺。晨光映照,和煦而静好。他踏着石板路,感受着周围的静谧与和谐。看着神色从容的僧侣,他心生向往,想要永远留在寺中,守护这一方净土。
《心经》中提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人生短暂,最终追求的仍是心安。对于现代人来说,安守一方净土或许是一种奢侈,但安宁不必只在寺中寻找。
烟火琐碎的生活中也有禅意。如林语堂所言,他总能在平常小事中找到治愈的力量。游子离乡,电影院里响起的乡音,便是他无法归家的安慰。看着山被夜色笼罩,家家灯火闪烁,心中纵有苦难,也稍感治愈。
人间烟火包罗万象,有最鲜活的幸福,也有最残酷的痛苦。在那里,理解生活,看见自己,心灵为之颤动的一刻,便是生活赋予的禅意。
真正的安定源于内心。《金刚经》中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万象,美丑、悲喜、得失,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像汪曾祺一样,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若无法觅得净土,愿这人间烟火,亦能许你一刻顿悟。世间本无相,在嘈杂中修篱种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眉挑烟火,心酿清欢,细品岁月,烟火俗常藏禅意。三餐四季皆安稳,心中无相即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