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曾言:“严寒之时,始知松柏坚韧不拔之姿。”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
传统的解释是,孔子通过比喻告诉我们: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松柏不会凋零的特点。这里用松柏在寒冷季节仍然不凋零的特性,来象征和赞美君子坚韧不屈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岁寒”,指的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刻,可以比喻为污浊的社会或艰难的环境。“松柏”,是耐寒的常绿乔木,在我国华北南部及华东地区广泛分布,因其能在寒冷环境下仍然保持生机盎然的姿态,常被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的品质。历来把松柏作为坚强不屈品格的象征,与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在此句中,“松柏”象征着君子。
对于“后(凋)”这个词的理解不同,使得整句话的解释存在多种可能。第一种解释是认为“后(凋)”表示“不会凋零”,这种解释基于《国语鲁语》中的例子,将“后至”理解为并非真正的迟到,而是不到达的意思。这一章可以被理解为: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我们才发现松柏不会凋零。第二种解释是将“后(凋)”理解为“最后凋零”,但这种解释与常识相悖,因为松柏是常绿乔木,不会凋零。第三种解释认为,“后(凋)”是表示松柏的叶子会“迟迟才凋谢”。基于《说文》的解释,“后”意为“迟”。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气变冷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松柏叶子凋谢的速度较慢,显示出其坚韧的品质。这种解释相对更为合理。
对于“凋”这个词的理解也存在争议。李光地在《论语札记》中提到,“凋”在这里是指旧叶未谢而新枝已长的情况。松柏是四季常青的树种,叶子更替不太明显,我们无法从外观上感知到“后凋”的现象。《说文》对“凋”的解释是“半伤也”,后来逐渐引申为“凋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凋”并不是指叶子完全凋落的意思,而是指微小或半损伤的状态。这句话应理解为:在寒冷的冬天里,万物凋零之际,我们才会发现松柏虽有微小损伤,但仍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