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淏林,这位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迎来了他历时五个多月的特殊“早餐”——一碗自己亲手种植的杂交水稻,搭配咸菜,米粒饱满,口感甘甜。这份早餐的背后,是他对农学的热爱和执着。
最近,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举办的杂交水稻种植与全生育期管护技能大赛吸引了刘淏林的参与。尽管比赛过程中遭遇了暑期高温、虫害等挑战,他仍坚持水稻,甚至因为过于投入而瘦了下来。
经过老师的验收,刘淏林所在小组的三株杂交稻虽然产量仅为74.964克,但这是他辛勤努力的成果。最终,他决定煮一顿早餐,尝尝自己种的大米。他们借了一个小电煮锅和实验室的碾米机,完成了舂米过程。虽然稀饭的卖相不佳,口感较糙,但米饭的清香却是无法比拟的。
这个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对刘淏林表示赞赏,认为他展现了种水稻的辛苦,让人更加珍惜粮食。也有网友对杂交水稻的种植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并非必须上大学才能学会的技能。
面对质疑,刘淏林表示,农业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希望通过更多的作物种植试验,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他的经历也向广大网友传递了一个信息:农业不仅是实践,更是科学,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智慧去发展。
这次经历让刘淏林更加坚定了对农学的热爱。他表示,未来还会尝试更多的作物种植试验,希望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他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农业、关注农业,珍惜粮食,认识到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的辛勤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