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团在竹屉上舒展如云,牡丹花瓣犹如烙在面皮的独特指纹。豫中的老妇人们将精心发酵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饼皮,并巧妙地嵌入红枣雕刻而成的九转牡丹图案,层层叠叠,如同九重宫阙一般宏伟壮观。这就是传统的花糕馍“九鼎八簋”的制作方法,源于唐代宫廷,至今仍为寿宴必备的美食。
蒸笼盖子开启时,云雾般的蒸汽伴随着枣香弥漫整个房间,面胚在蒸汽中逐渐变色,仿佛古老的青铜鼎彝表面沁出的铜绿,又像是雨过天晴后汴京汝窑的釉色,令人陶醉。
宋代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莲房鱼包”,而花糕馍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蒸”制工艺,而非烹饪。面胚需要经过多次醒发和,直到其表面形成细如蛛网的蜂窝气孔,才能放入百年老杉木制成的蒸笼中。柴火的选用也极为讲究,必须使用伏牛山的枣木,当火舌舔舐笼屉时,蒸汽在厨弥漫,如同织就了半亩云霞。
最精妙的是上桌前的装饰——“点翠”。使用艾草汁在糕面上勾画出缠枝花纹,再淋上一勺槐花蜜,瞬间凝固定型,犹如琥珀冻一般,让人不禁想起汝州青瓷开片的冰裂声。
尽管现代宴席多用西式蛋糕,但老一辈人仍然坚持在婚庆喜宴上摆放传统的花糕馍。新娘下轿时,头上会插上装饰有龙凤图案的馍馍流苏,长辈们则会端来三层花糕,底层雕有莲花寓意连理枝,中层镂空石榴祝愿多子多福,顶层则嵌入寿桃寓意长寿。当都市人追求分子料理的潮流时,豫东的灶台旁仍保留着传统的面引子,看着蒸汽在铁锅上凝成云纹——那些被炊烟熏染的岁月,早已化作面筋中绵长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