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论领域,一些关键词如“文”、“兼”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这些关键词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会贯通的特点。
其中,“兼”这个关键词更是体现了文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它的含义涵盖了兼并、兼通、兼融、兼怀诸义,彰显了文化注重兼容并蓄和会通的特质。
在历史长河中,“兼”的影响深远。从先秦元典到汉末魏晋之际,再到后代文人,都可以看到“兼”的影子。墨子的“兼爱”思想,刘劭的人物品评理论,徐幹的“兼之乎”论述,裴松之、钟嵘、刘勰等后代文人的继承与发展,都体现了“兼”在文论中的重要地位。
“兼”也成为了历代文论家所崇尚的言说方式。他们通过引用经典、类比论证等方法,将“兼”的思想凝聚成一系列命题,形成了具有张力的论述体系。这些命题涵盖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各个方面,从自觉与自省、目标与境界、标准与限度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兼”的必要性和限度。
“兼”作为一个关键词,其思想空间绝非一篇文章就能囊括。它在文论中的思想特征、批评策略、话语体系等方面的整体描述,以及历代文论家和诗文评专书中关于“兼”的个案分析,仍有待深入且细致的研究。
“兼”是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它体现了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会贯通的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兼”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其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也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兼”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推动文论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