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句富有深意的妙语:“愿你历经风雨,归来仍是少年初心。”
有人以生动而朴实的方式解读:“在外面打拼多年,回到家乡依然是那个质朴的模样。”
文学艺术式表述往往富含深邃意境。在纷繁复杂的人间世界漂泊闯荡,即使身处黑暗、遭受磨砺,也不让自身被污染,不失少年的热血与纯真。归来时仍保持着那份的激情和无暇的心灵,这是何等的珍贵啊!
文学作为创造性的艺术,可以超越现实,构筑理想世界。现实生活中的风霜刀剑、时代的沉重负担和社会的严峻考验,真正能做到“归来仍是少年”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亲人面前,如爷爷奶奶、父母子女,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做一个“归来仍是少年”的自己。
但在其他社交圈子、集体、单位、企业、团、乃至社会中,试图展现“归来仍是少年”的模样,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以及“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只一年就学会说话,但一辈子才学会闭口。”虽然这些话语有些片面,但其背后蕴含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思。
粗俗的话语虽然不够雅致,但却能直截了当地揭示现实。它道出了无数普通人心中的辛酸与无奈。
看看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他们的模样、气质,不还是那样朴实无华吗?
个体的境遇背后,更是社会的烙印。有人喜爱那句雅致的表述,因为它展现了文人的情怀;也有人喜欢粗俗的解释,因为它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谁又能做到纯粹无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