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都有着优雅而富有文化内涵的称谓。今天,小编带大家领略一下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别致称呼。
垂髫(tio):特指3至8、9岁的儿童。此称谓源于古代孩子们日常的形象特征,未及年龄的小孩头发自然下垂,因此得名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描述。
束发:指年满15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标志着他们从幼儿步入青少年阶段,开始注重礼仪,扎起头发(清朝除外)。在《项脊轩志》中有“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说法。
弱冠:二十岁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意味着成年,举行冠礼(类似现代礼)。由于刚刚步入成年,身体相对较弱,故称为“弱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而立:三十岁的人。这个称谓并非基于形态或仪式,而是来自《论语为政》中的说法,孔子提到“三十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已经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观。
不惑:指四十岁的人。同样出自《论语为政》,不惑表示一个人在人格独立后,能,减少疑惑。应璩的《答韩文宪书》中便有“足下之年,甫在不惑”的说法。
知命(半百):指五十岁。知命意味着人到中年,开始了解自己的命运。而半百则直接指五十岁,是一个自谦的说法。
花甲(耳顺):六十岁的人。花甲源于古代历法,六十年为一甲子,因天干地支的纪年法而称之为花甲。另一种说法是六十岁后指甲根部的白痕消失,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耳顺则表示一个人到了老年,心胸宽广,不为琐事计较。
古稀:七十岁的人。古稀意味着在古代这个年龄的人很稀少,因为古人的寿命普遍较短。杜甫曾写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o di):指八十至九十岁的老人。耄耋两字都有年老之意,合在一起表示非常年老。汉曹操的《对酒歌》中便有“人耄耋,皆得以寿终”的说法。
期颐:指百岁老人。期颐意味着期待供养,因为百岁老人生活多需他人照料,期待有人供养他们,让他们衣食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