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陶溪川国际工作室的工作经历让我收获颇丰。在这三个月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中,我接触到了来自不同的陶艺家,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各种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许多常识性的内容都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也体现了公共工作室的优势。
最初,我并没有详细的工作计划。第一天,我只是将自己工作室已经熟悉的工作内容稍作改变,以适应新环境。在此期间,我产生了“面孔之碑”的构想。最初尝试制作的是两张小脸陶瓷模型,其中一张是我在景德镇工作室制作的第一批陶瓷之一。原本我打算制作一个密集的人脸拼凑大脑的作品,但受制于窑炉的尺寸无法实现预期效果。这个小脸陶瓷影响广泛,具有东方韵味和端庄气质,男女皆适用,因此我利用它创作了大量人物陶瓷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我尝试了两件作品的铸铜效果,灵感来源于二十多年前在广东美术馆观看法国陶艺家让科洛的展览。翻模使用硅胶可以完美复制陶瓷的质感,甚至指纹都清晰可见。而且铸铜可以多件生产,不像陶瓷那样独一无二。
关于“面孔之碑”的创作,我曾计划烧制一个巨大的陶瓷作品。陶溪川工作室的大窑内空高达2.5米,我最初设想顶格烧制一个2.25米的脸碑,分五段在窑炉里拼装一次烧成。这个设想过于理想化。在进行了小规模实验后,我发现接口不平整、单件过重等问题。最终,我决定分开烧制。虽然工作量巨大,每件作品需要三天左右完成,但最终作品完成得相当成功。除了衔接处有些不均匀外,其他部分都令人满意。陶瓷的制作确实充满了挑战。这件白色的作品被留在了国际工作室,我在给未来参观者写的简短描述中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我也尝试了一些其他大型陶瓷作品的创作。其中一件大型头饰形状的陶瓷作品带有一种感。虽然某些作品在烧制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如泥料收缩比差异大、泥料不融合等,但整体而言,我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其他作品如黑白天使和天使山等也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过程和意义。这些作品展示了我对陶瓷艺术的深入探索和创新精神。这三个月的工作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色的陶瓷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