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苹果发布了令人惊艳的New Macbook(简称NMB)笔记本,无论是在价格还是设计方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具有性的设计要数其U-C接口(U Type-C)。苹果宣称这是U 3.1规格的接口,但其传输速度并非标准的10Gbps,而是5Gbps,被标识为U 3.1 Gen1。
关于苹果U 3.1接口速度只有5Gbps的问题,有网站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其中涉及到U接口的主控问题。从U 3.0开始,引入了“Extensible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即xHCI主控,它兼容多种U主控界面,这与U 1.0/1.1/2.0时代的主控界面有所不同。
在U 3.1与U 3.0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U-IF在命名上做了些调整。其中,10Gbps的U 3.1被称为U 3.1 Gen2,是大家所熟知的高速接口。而U 3.1 Gen1则是与原来的U 3.0接口相似,理论传输速率仍为5Gbps。U-IF已确认,U 3.1 Type-C与U 3.0使用的是相同的主控技术。
苹果的NMB笔记本所标称的支持U 3.1的Broadwell-U处理器设备,实际上使用的是U 3.0技术。最近Google发布的新Chrome Pixel笔记本也采用了Type-C 5Gbps接口,官方并未明确提及U版本,仅强调了传输速度。
U 3.0与U 3.1在技术上非常相似,使得U-IF在命名上并未做过多区分。将U 3.0称为U 3.1 Gen1可能会让人产生困惑。试想,如果微软将Windows 8.0称为Windows 8.1 Gen1,或者苹果将iPad Air称为iPad Air 2 Gen1,将会是何等的混乱。
这件事说轻些是容易让人混淆,说重些就是故意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在苹果产品页面上看到U 3.1 Gen1可能会误以为其传输速度达到10Gbps。实际上,包括苹果Mac电脑在内的许多设备,U 3.0的普及是随着Intel、AMD及其他厂商提供原生集成支持后才逐渐开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输速度外,U规范还包括了许多其他内容。例如,Type-C接口的正反插设计、U 3.1 Gen2的高速传输、U Power Delivery的供电规范(最高输出100W),以及U的Alternate模式等。仅仅支持其中一个规范并不代表会支持其他规范。例如,Type-C接口可以支持U 2.0或U 3.0(实际上是U 3.1 Gen1),也可以不支持其他功能。
随着Type-C接口的普及,消费者需要更加注意其中的不同规格和功能。虽然苹果在U-C接口的命名上可能存在误导的情况,但这一接口仍然具有性的意义。除了传输速度外,它还带来了许多其他的功能和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