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真正的高血压?怎样确诊?身体会有哪些提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听到关于血压的讨论。许多人在体检时,一旦发现血压“高了一点”,就会紧张兮兮地询问医生是否得了高血压。但实际上,血压偏高并不等同于高血压,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区别。
我们要明确一点,血压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与体温、脉搏同样重要。它指的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收缩压(俗称“高压”)和舒张压(俗称“低压”)。
很多对血压的概念存在误解的朋友们,常常将“血压偏高”和“高血压”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一次误区。血压偏高指的是在一次或几次测量中,血压数值超过了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而高血压则是指在未使用降压物的情况下,多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那么,如何准确诊断高血压呢?需要进行多次、规范的血压测量。测量前要避免吸烟、饮用咖啡或茶,保持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选择合适的血压计,采取正确的姿势进行测量。还需要排除“白大衣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除了准确的诊断,我们还需要关注高血压的一些典型表现。高血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但如果血压持续升高,就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悸、胸闷、鼻、肢体麻木、乏力、易疲劳、失眠、焦虑以及水肿等症状。
那么,哪些人是高血压的“重点关注对象”呢?主要包括有家族史的人、体重超标或肥胖者、喜欢重口味、爱吃咸的人、长期熬夜、压力大、睡眠差的人、生活久坐、运动少的人等等。
针对这些重点人群,建议格外留意血压变化,定期进行血压测量,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调整饮食、减少盐分摄入、增加运动等。毕竟,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高血压。
了解真正的高血压含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留意身体出现的提示,并针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