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佳节,民间传统习俗中的“上灯圆子落灯面”,传承老一辈留下的传统,这些传统食物和习俗,我们必须要了解。
随着节日的脚步逐渐临近,我们又迎来了充满烟火气息的元宵节。雨水滋润的正月里,“上灯圆子落灯面”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圆子,也就是象征团圆的汤圆。而到了正月十八“落灯”之时,则吃面条,寓意着顺顺畅畅、健康长寿。这一传统在宋代的《仪徽岁时记》中已有记载。
元宵节不仅仅是赏灯的日子,更是品尝传统美食的时刻。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认为“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因此在正月十三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共享美味的汤圆。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寓意着团圆美满。
随着夜幕的降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出去放花灯。花灯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鱼灯、球灯、荷花灯、青蛙灯、花篮灯等,元宵节也因此被称为灯节。
除了赏灯,北方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元宵节面食——面灯。面灯用面粉制作,形状各异,有鱼形、小兔、荷花、菊花等。它使用食用油作为燃料,灯芯则用谷物秸杆缠上棉花制成。如今,人们常用棉签来做灯芯。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邪避病。
记得小时候,家中的外婆会为我们制作面灯。在这一天,她会捏制十二个面灯,每个都是碗状,这十二个面灯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每一盏灯都要精心捏制,代表着月份的变化。如果是闰年,还会多加一盏灯。
当夜幕降临,面灯缓缓燃烧,孩子们每人手持一盏,外出欢庆元宵。油烧尽后,面灯也烤熟了,这时就可以品尝这独特的节日美食了。这一传统习俗,是我们必须传承和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