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有很多人批评儒家思想,其中一点是质疑孔子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孔子对饮食有太多的要求,说他只接受切割整齐的肉块,不接受不规则的肉。如果孔子真的如此讲究饮食,那么对他进行这样的批评确实合理。
真正的孔子并非如此苛求饮食。孔子曾经说过:“食无求饱”,这表明他对食物并不在意,只要能够维持生命就行。对于那些对孔子的误解,认为他只接受外观美观的食物,实际上是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孔子注重的不是食物的形状,而是其来源是否公正平等。所谓的“割不正不食”,并不是说孔子不接受形状不规则的食物,而是强调他不接受来源不正当的食物,即不接受不劳而获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食物。
古代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人们通常认为,不尊重人、不礼貌地给予的“嗟来之食”,有尊严的人会拒绝接受。其实,“嗟”在这里是“劫”的意思,指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食物。有志气的人,宁愿饿死,也不会吃这种不符合良心要求的食物。
文字的含义在人类历史中是不断演变的。如果我们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人的话语,很容易产生误解。要正确理解古人的思想,我们需要研究文字的演变历程,了解古人赋予某个字的原始含义。
孔子的“割不正不食”体现了他做人的境界。他强调人不能接受来源不正当的物质财富,也不能为了物质生命而放弃良心和原则。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坚守道德底线,不为了生存而放弃我们的良心和道德原则。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笑贫不笑娼”、“君子不问财出处”等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可以追求物质财富,但必须是正当的、合理的。我们不能接受违背公正平等、违背良心的财富,更不能为了追求这样的财富而放弃我们的道德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