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张先生,一位年仅四十二岁的男了意外的健康状况,经过十三天的住院治疗之后,于八月九日顺利出院。尽管张先生平日里身体,常年坚持健身,但这次他却被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蜱虫差点打垮。
三周前,张先生经历了连续三天的发烧,伴随着头痛和恶心。他迅速前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水平,同时肝功能出现异常。
经过感染性疾病科副张立新的详细问诊和检查,张先生被高度怀疑为蜱虫传播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也就是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张立新指出,张先生在发烧前一周曾在户外活动中被虫子叮咬过,虽不确定是否为蜱虫,但通过特异性检查,结果呈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确认了他的感染情况。蜱虫叮咬正是这种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张立新详细解释了这种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该病以、及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10%-40%。主要病原体是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烧,部分病例体温可高达四十摄氏度以上,并伴有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还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和腹泻等。这类疾病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俗称狗鳖、牛虱等。
张立新强调,虽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或复发,但存在一些特殊如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等预后较差。
近两个月来,张立新所在科室已经接诊了三例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例。蜱虫的活跃期是四月至十一月,而发病潜伏期可能长达一个月。
那么如何预防蜱虫病毒感染呢?张立新给出了建议:避免在草地和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注意检查身上是否有蜱虫粘附;进入蜱虫栖息地应穿着长袖衣服和紧身裤,避免皮肤;在外露部位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等;居住在丘陵、山地和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注意家居环境和家畜身上蜱虫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