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然台上远眺,可见密州东武城南的陶村(辛家窑)。
九百多年前,苏子瞻担任密州太守时,为东武城南留下了八处名胜。
明清时期,诸城有十景,而后又有八景。如今还有多少人了解宋代东武的旧景呢?
公元1074年9月,39岁的苏轼(1037年-1101年)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宋代密州辖诸城、安丘、莒县、高密、胶西五县,亦包括从中析分出的胶州、胶南、日照、岚山、五莲、莒南等区域。当时人口达32万,是京东东路第一大州。
苏轼赞美密州,诗云:“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苏辙也有诗赞道:“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在苏子瞻任密州太守时,他在东武城南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东武城南的陶村辛家窑,有着悠久的历史。老进士吾臧氏蝶亭公有诗云:“岩前芳草绿溪喧,是处桃源别有源。不见当年东武侯,麒麟高冢卧荒原。”描述了辛家窑的古老与宁静。
明代诸城臧氏先祖崇尚苏轼,对东坡文化颇有研究。他们留下的古墓道券门上的楹联“邞水流吉地,马耳密真藏”,展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这句楹联也被诸城书法名家朱自修以颜体行书书写,稍带楷意。
宋代密州东武的八景与明清诸城的八景或十景有所不同,其中多处是苏轼知密州时所建设。包括白龙山、巴山、汉王山、荆山、淮河等景,以及后来苏轼建成的十里苏公堤、苏子瞻古道、邞淇烟柳等。
邞淇水堤是密州的一大景观,远眺可见常山马耳。三里庄水库西坝旧称苏公堤,是苏轼知密州时修建的一条贯穿水库南北的林荫大堤。因苏轼疏通邞淇水,利用挖出的淤泥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故被称为苏堤。
苏子瞻古道已辛家窑大沟填平,但遗迹尚可辨认。古代官道大路选择走河谷沟底的原因包括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天然通道以及风向和气候等因素。
在1999年诸城洪水过后,修三里庄水库大坝时挖掘出了臧氏先祖古墓门券门两边的石条楹联“邞水流吉地,马耳密真藏”,表达了这里是一个充满宝藏的吉祥之地。这副楹联与城南辛家窑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是对这片土地的赞美和祝福。
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名人辈出。自古以来有着“华夏文化之邦”的美誉。邞淇水西岸就是东武城南臧氏的肇基之地瓦屋庄,这里人才辈出,众多文人雅士通过正规科举途径考取进士,功名赫赫。他们的存在证明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繁荣和人文荟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