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应急管理部和局共同宣布,近年来,他们与多部门合作推进全国避难场所建设,并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等7项新的及行业标准。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避难场所超过20万个,正在逐步实现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约51%的城市位于高风险区域。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且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土地受到高风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不断加强灾害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工作,并努力提高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能力。如今,当发生,通过手机等渠道会及时接收到预警信息。预测、预报和预警是不同的概念,预警是在发生后向公众发出的警报。局监测预报司司长王行舟表示,他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震感和可能带来的程度进行精准推送预警信息。
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避险疏散工作同样重要。近几年,一些学校在中实现师生安全撤离的案例备受关注。当发生时,教师和学生们严格按照要求避险并有序撤离。这种教科书式的避险疏散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赞扬。除了学校的安全教育之外,公众掌握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强表示,经过防震减灾培训的人员在发生时能保持冷静的比例更高。为了普及这些知识,局发布了《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也被称为防震减灾18条。第九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也在湖南韶山展开角逐。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面对时应该如何应对?每年地球会发生大量无感,但当有感发生时,是应该躲还是跑?其实,躲还是跑取决于具体情况。在室内时应该采取躲避措施,等待震动过去后再进行疏散。对此,我们需要了解空间分布规律、获取信息服务、应对谣言等行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保护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