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1345中的3指的是什么

1345中的3指的是什么

每当我们在微博或电子邮件中沟通时,都会遇到一个特别的符号——“@”。它不仅是“at”的意思,还被读作“艾特”。一开始,我对这个符号有很多猜想,比如我曾误以为它是“套圈圈”,也有许多朋友称之为“圈a”。但后过了解,原来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对它的称呼各不相同。它像老鼠尾巴,因此在港台地区被亲切地称为“小老鼠”,在德国被称为猴子的尾巴,俄罗斯人称之为小狗,法国和意大利人则称其为小蜗牛。而在所有称呼中,芬兰人的想象力最为丰富,他们称之为“”。

那么,“@”这个符号到底从何而来呢?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据可查的历史资料显示,最早出现在一个关于保加利亚文的玛拿西编年史翻译文本中,时间为1345年。那时,“@”并不表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at”,而是代表“amin”,也就是英文的“amen”或中文的“阿门”。不过具体的使用方法需要您自己查询百科获取更多的细节。毕竟在那之后的约两百年间,这个符号似乎并未再次出现。关于它的由来也有许多有趣的猜想,例如学者们猜测是否与其他中世纪僧侣为了节省时间而创造的缩写符号类似。“@”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个谜。

后来,考古学家在一封意大利商人于1536年写的信笺中发现了很多类似的符号“@”,其代表的是瓶子的数量即为一瓶的容量相当于整桶容量的十二分之一或略多。这个瓶子特指一种双耳细颈瓶的英文名为“amphora”。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在书写收据时开始使用这种标记方式,可能渐渐习惯化导致了此写法的推广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符号与演变的背后原因和推理依据等信息。“@”是如何被应用到电子邮件中的呢?随着电脑键盘的出现和发展,这个符号在键盘上始终占据了一个位置。雷伊汤姆林森在创造电子邮件时选择这个符号作为分隔用户名和主机名的标识因为它不常使用且不会出现在人名中。后来随着微博的兴起,“@”又逐渐发展出提醒和点名的功能成为我们今天熟知并常用的符号之一。


1345中的3指的是什么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