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黎明谈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今高考的趋势变迁
随着2025年高考的脚步日益临近,许多学子开始紧张备考。我们不妨从古代科举制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高考的真正意义。
在古代,科举是文人墨客追求功名的主要途径。苏州文人沈起凤的传奇剧本《文星榜》中,生动描绘了书生王又恭高中状元,兼娶三美的盛景。而在真实历史中,赶考之路充满艰辛,考场环境恶劣,号舍狭如囚笼。据史载,明清时期的考场内部号舍面积狭小,考生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漫长的考试时光。
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数百年,逐渐变得日益僵化。明清时期的乡试会试均为三场,时间长、限制严。考生们在九天的考试期间不能离开号舍,以笔墨叩击命运之门。科举成为当时唯一的上升通道,“不第则终生白丁”。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从古代科举的号舍,到当代学子的课桌,教育的真谛始终在于唤醒生命的可能性。《古代戏曲中的北京》一书,便记录了这一历史变迁。从单一价值观的功名崇拜,到当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已经不再是人生的目的和单选题。
当今的高考,更像是帮助我们找到和实现一生热爱的手段。例如著名导演李安,他高考落榜两次,但他最终在电影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正体现了高考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考试,更是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过程。
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第一重境界,翻越之后,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
当代学子之幸,在于考试制度的进步以及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我们不再困于单一的考场,而是以笔为剑、以梦为马,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随着高考的到来,愿所有学子都能以知识为舟、以热爱为帆,勇敢地驶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无论前方风雨如何,天地广阔,少年们加油!黎明为你们点亮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