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之交,气温骤降,寒冬已然来临。人类面对寒冷会选择增加衣物、保护双手和双脚以应对。那些无法移动的植物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它们是否只能硬抗寒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植物过冬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不同于人类通过增加衣物来抵御寒冷,一些植物在严寒到来之前,会果断地褪去一身的树叶“衣裳”,以应对严寒。走在北方的大街上,你可以看到法国梧桐、杨树、柳树等行道树,到了冬天都变得光秃秃的。这些植物都属于落叶乔灌木,它们的叶子宽大扁平,气孔众多。这些气孔就像微型抽水机一样,会大量蒸腾掉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了降低水分消耗,落叶乔灌木会在冬天来临前脱掉树叶,进入冬眠状态。
这些脱落的树叶也有其独特的用处。在自然状态下,飘落的树叶会形成一个蓬松的“棉被”,为地面上的草本植物提供御寒保护。
还有一些植物则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它们会为自己的冬芽穿上“盔甲”来保暖。比如玉兰树的花芽,在秋天时会长出银色的苞片,甚至会长出细密的绒毛。这些穿上“绒毛大衣”的花芽,会安静地进入休眠模式,直到早春才会苏醒。
松柏的叶子面积较小,即使在冬天也不会落下。它们会为自己的叶子穿上“蜡质大衣”来抵御寒冷。穿上“蜡衣”的叶子不仅不再是一个负担,还可以在晴朗的冬日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制造营养。
一些植物则选择将叶芽藏于土中,盖上厚厚的土被子来保暖。为了确保叶芽在春天有足够的营养钻出地面,这些植物从秋天开始,就会在土中为叶芽建立“地下粮仓”。像土豆、红薯等植物的根茎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这就是它们建立的“粮仓”,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
更别出心裁的是,有些植物能够像动物一样主动产热来应对严寒。
通常情况下,植物的呼吸速率较低,不会像恒温动物那样大量产热。在天南星科植物中,有一些产热高手。它们通过一种名为“抗氰呼吸”的特殊代谢方式,可以促使呼吸加快,大幅提升呼吸速率,从而产生大量热量。
还有一种羽的植物,它可以通过雄性小花中的脂肪球制造热量。从傍晚开始,春羽会对小花中间的白色棒状花序进行加温,当温度达到高峰时,甚至可以升到46℃,摸起来还有些烫手呢!
除此之外,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会传播种子以完成的延续;冬小麦和油菜等则选择将营养物质储存在体内,通过化学反应来应对严寒。小伙伴们,你们看,虽然植物不会移动,但它们却有着迷人的生存智慧!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天里顽强生存,展现出了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