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这个节日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记忆。元宵节当晚,明月高挂,人们欢聚一堂,品尝热腾腾的汤圆后,走出户外,欣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共同迎接满月之夜的到来。作为春节的压轴大戏,元宵节象征着团圆与美满,璀璨彩灯下,我们即将开启充满生机的新一年。
上海是一个融合江南文化特色的移民城市,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大家知道吗?上海各个郊县都有独特的元宵习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在上海县(如今的闵行区),农民们会在元宵夜食用南瓜、苦草、高粱圆子,这三种颜色——黄、绿、红,寓意着丰收和好运。还有一种有趣的游戏:制作12只大圆子,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观察潭中积水的多少来预测每月的降雨量。
川沙(现在的浦东新区)的居民在元宵节则爱吃谢年的“收心馄饨”。夜幕降临,红灯高挂,农人们手持火把在田间“调火龙”,唱诵着祈愿丰收的歌词。
南汇地区(也是浦东新区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高粱和糯米圆子。夜晚,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田头奔跑,同时呼喊着希望自家作物能大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宝山,有一种独特的桶形天灯。当油灯被点燃,它载着人们的祈愿缓缓升向夜空。
奉贤的元宵夜,农家会点燃天香蜡烛,寓意祥瑞之光带来丰收年。当地的汤圆制作别具一格,有“花包圆”和“稻堆圆”,象征着花团锦簇和丰收的喜悦。
崇明地区的糯米茧团形状独特。元宵中午,人们包的馄饨被称为“兜财”。下午,将茧团插入田中,祈求丰收。夜晚,高竹竿上挂起红灯,孩子们提着彩灯游玩,还有人球照亮田野。
金山和松江地区的元宵节,田间有挥野火的习俗,同时也有挂灯笼、舞龙灯的活动。
嘉定农家的元宵节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正月半吃的馄饨被称为贺年羹。人们还会用面粉团捏成各种形状蒸煮,观察内部的蒸汽来预测一年的天气变化。
在青浦,有些人喜欢吃一种用荠菜、油豆腐等制作的糊涂羹,寓意着希望一年能平安无事。
昔日的上海市区,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城隍庙一带的店铺和住户会挂起五光十色的彩灯。豫园内的茶楼、商铺还会为游客提供猜灯谜的乐趣。元宵节的大街上,有舞龙灯、戏狮子等精彩表演,火树银花,璀璨夺目。
这一夜,大街小巷都会点亮彩灯,从兔子灯到小红灯,如流星般闪烁,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氛围。夜深时,豫园等处的焰火表演更是精彩绝伦。
未来的豫园灯会将会更加精彩绝伦,让我们共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