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作物余零地边间套种植模式
在广阔的农田中,可耕面积占据了大约70%,而田边、沟渠、路坝等地占据了剩余的30%,尤其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这部分比例更高。这些未充分利用的边角地带,其实是种植某些中材的绝佳之地。这些中材往往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种植在此,既能有效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水分和养分的蒸发,同时控制杂草生长带来的病虫害问题。
比如金银花,这种中材既耐涝又耐旱,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我们可以在田边、路沿、渠旁,按照株距80厘米挖穴,每穴内四周栽上6棵金银花苗。在余零地边,每667平方米(1亩)地大约可以栽60穴。每穴每年能产出商品花0.5公斤,按照市场价格30元/公斤计算,每穴的年收益为15元,那么每亩地每年就能增收900元。
适合在余零地边种植的材品种还有很多,如甘草、草决明、急性子、苍术、五味子、木瓜、王不留行、玉竹、黄芪、红花、龙胆、大黄等。
再来谈谈高秆与矮秆作物的间套种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将高秆的农作物与矮生的材进行合理搭配。通过利用立体复合的垂直分布空间,增加复种指数,我们遵循“前熟为后熟,后熟为全年”的原则,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的复种指数,从而大幅度提升了经济效益。
例如,“板蓝根—玉米—柴胡一年三种两收”的种植模式。我们可以在早春时节,在耕细耙匀的土地上做成高畦,并在高畦上种植板蓝根。然后在排水沟内种植玉米,待玉米生长至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收获板蓝根。接着,我们可以播种柴胡,利用玉米的遮荫为柴胡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在收获玉米后,柴胡苗就能茁壮生长。适合此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高粱、甘蔗等高大茎秆的作物,搭配的材品种则有板蓝根、白芷、桔梗等生长时间较短且耐阴的中材。
还有深根系与浅根性作物的间套模式。根据植物的营养特性和需求,我们将浅根系的作物如西瓜与深根系的中材如草决明进行合理搭配。这种模式能够多层次地利用土地、光能等资源,使投入的能量和物质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产品,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适合此模式的农作物还有冬瓜、南瓜等,搭配种植的中材有甘草、金银花等。
在选择间套模式时,我们需要注意各种植物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需求。无论采用何种间套方式,我们都应注意植物的株型、叶片形态、生长期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同时注意它们之间光、温度、水分和营养条件的关系。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推荐内容请关注农资市场播报!这样才能保证种植的中材品种的道地性。(来源:农业技术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