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苏徐州市丰县的65万亩小麦进入了关键的灌浆期。为了保障夏粮的丰收,当地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的农业管理措施。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农业部门针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升级了物联网虫情监测系统。该系统24小时不间断工作,采集害虫的种类、数量及活动轨迹等数据,并结合环境参数形成全面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了解和应对病虫害情况。
基于物联网虫情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植保无人机在麦田上精准喷洒混合液,有效防治病虫害。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当地科学调配灌溉水源,确保小麦能够及时浇足灌浆水。目前,丰县65万亩小麦已基本完成两轮精准灌溉。
在山东济宁市兖州区,39万亩小麦同样进入了灌浆关键期。当地设立了各类气象观测设备,以分钟级精度捕捉气象数据,为小麦增产提供科技支持。这些气象数据还为农业生产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帮助农业专家分析当地气候特点,为农民制定更合理的种植计划和生产方案。
与此湖北省石首市的团山寺镇也正值田间管理的关键期。为了减量化肥使用,当地引入了小鸭子和小青蛙帮助管理农田。小鸭子们在田间除草、松土、施肥,表现出极高的工作积极性。而为了防止鸭子吃掉稻谷,当地采用了“鸭蛙稻”模式,小青蛙们则在水稻抽穗期接力管理农田,捕食害虫。这种生态种养的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和农的使用,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科技助力的背景下,智能化农机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人驾驶的插秧机、育秧工厂的精准调控等技术,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90后”新农人们也通过全链条农机服务,为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他们不仅熟练操作各类农机,还进行本土化农机的研发,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努力,让农业机械化率大大提高,也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